在孟子看来,人能尽此心,则善性尽显,天道呈现无遗。
【6】朱子坚信性善,但他同时认为,气禀清者,生来是善,气禀浊者,生来是恶。陈贾的结论就是,以正心诚意、克己复礼为事的道学家不能用,用了就会天下大乱,万一有是人而得用,利害不在其身,而在天下。
38 束景南:《朱熹年谱长编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,第894-900 页。1181年,朱熹上《延和奏札二》。宰相王淮善仲友,不喜朱熹,乃擢用陈贾为监察御史,并让他上疏痛革近日道学假名济伪之弊【39】。46 余英时:《朱熹的历史世界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,第10页。在他看来,帝王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和窒欲,将克己训为胜私欲较之训为修身更为具体,更能体现这种内在感。
【26】朱熹关注士风,对于当时士人过多地谈世变、喜事功等驰骛于外之士习表示担忧,劝告学者们致克己求仁之功,不可舍弃穷理尽性、治心修身之功,引导学者们端正心术,加强内圣领域之修养。真德秀指出:克者,战胜,攻取之谓。其一,时不是抽象的、先验的,而是基于实象——气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规定性。
(《正蒙·天道》)也就是说,对于形上范畴的把握一般需要先得意再得名,有名再指实(象)以为验。正是因为有变,所以才不能以一个原则、一个方法、一个标准裁定一切具体情境,才需要权其变而行其宜。对暂无感者则不必强求,不必以主观善意强使之转变而害其直理。所以穷理明诚的理路可以说体现了儒者的悲悯仁爱,是为普罗大众确立一个可追求的目标、指出一条改变命运的出路。
而行权者要具备即道的素质,则必须通过志学博文、强礼集义等工夫。与其杀不辜,宁失不经,好生之德,洽于民心,兹用不犯于有司。
既然有了尽性诚明的理路,为什么还需要穷理明诚的理路呢?张载指出:理不在人皆在物,人但物中之一物耳,如此观之方均。肉刑为仁术,目的在于发挥刑罚的教化功能。(《经学理窟·周礼》)不论是有公田的劳役地租形式,还是无公田而改为征税的实物地租形式,实质上都是强制要求每个人在正常情况下为非正常情况进行储备。张载在这里描述的治理者之治理才能不仅包括对天人关系、天人之道的认知水平,还包括将这些认知合理地推行于现实的权变能力,以及因其先知先觉而将危机消弭于未萌之时的政治远见。
其二,以天地说明人类的存在性质。这段话已经明确了世人由学而知之到明而诚之的过程,而其中关键在于大其心。(《正蒙·范育序》)张载构建其思想体系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:一是追问天之所以。而要达到这种同心同德的状态,则需要立信。
这里虽是就圜宇及星辰的运动而言,但同样适用于对气之动态存在之理的理解。因此,张载既立意于真行,就决定了其不可能止于理论上的条理清晰,而必须考虑到实践上可验之于行。
张载宗《易》而道《中庸》,这决定了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个性特征。他指出,仁政必自经界始(《张载集·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》)。
是故二君共一民,一民事二君,上与下皆小人之道也。而要实现这种嘉会,就需要有一套既合乎各方特点、满足各方需要,又有助于它们在会通中互利互惠、和谐美好的规范,这个规范就是礼。作为治理者,会面对自然界的各类事物状况、社会上的各方势力以及各式各样的人(群),这些资源要素各有其存在价值。传统井田制中的公田就是起这个作用,张载则主张取消公田而征税。他说:圣人与人撰出一法律之书,使人知所向避,《易》之义也。在这种情况下,张载认为不必强求,因为强求反容易使人生厌生疑,甚至与正道渐行渐远。
(《张子语录·语录上》)这就是说,理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,但又确实存在个体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差异。再次,行利德就是能使人与物各得其所应得,这是维护万物存在与发展的能力。
天以直养万物就是以万物之理养万物,使万物得其所应得。循是出入,是皆不得已而然也。
进入专题: 社会治理 天人关系 张载 。正是宋儒使这种局面得到了改观。
只有具有这种公心的人才是大人,是合格的治理者。正如张载所言,尚辞则言无所苟,尚变则动必精义,尚象则法必致用,尚占则谋必知来,四者非知神之所为,孰能与于此?(《正蒙·大易》)可见,善治的实现需要以对天道的充分认识和把握为基础,所以认知理路是天人承接的必须设定。(《正蒙·大易》)所以,性天经然后仁义行,故曰‘有父子、君臣、上下,然后礼义有所错(《正蒙·至当》),礼制的确立就是则天及人逻辑承接的现实完成。最低一层是考察该思想是什么,如我们上节所讨论的内容。
《周易》虽为诸经之首,但其所具有的形上资源尚未能够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。明患而弥其故,故曰藏往。
圣人尽性,不以见闻梏其心,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……天大无外,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。从张载思想展开的逻辑来说,其天人关系的构建是为其社会治理思想开辟理论空间。
《尚书·吕刑》中也明确了刑的教化作用:士制百姓于刑之中,以教祗德。正因如此,张载强调封建也具有传承礼仪教化的作用。
(《论语·为政》)综合《尚书》与孔子的思想,张载认为,对老百姓来说,死有时并不是最可怕的,处之死刑并不能起到教化罪者本人和其他民众的作用,因此肉刑的关键意义不是身体的创伤,而是精神上的耻辱感和心灵上的震动。可见,行贞德就是能够使天下各种力量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,实现同心同德。具备这样的认知能力的人,乃因其至诚而能够全体把握天道,所以知周乎万物,仁体物不遗。从古代中国的历史经验来看,这就是说如果现实政治不能归于或尊于一,那么各种势力之间就会发生不合理的竞争、矛盾和冲突,甚至导致统一体走向毁灭。
背道而驰与时不顺、与变不应,则事多险阻、难以为继。极数知来,前知也,前知其变,有道术以通之,君子所以措于民者远矣。
人类往往执著于物象而不能与时消息,张载认为这是必须矫正的:成心忘然后可与进于道。可以说,在张载这里,圣人君子这类知识精英可以上达天道、下及人道,是实现天人关系逻辑承接的关键环节。
而作为人类社会的治理者,显然不具备天直养万物的能力,但他们又必然要以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为首要目标。张载称此为圣人之法,这意味着治理者依道顺理而从事治理活动,就是仁政、善治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